查看原文
其他

赵勇:未来的教育范式,也将进入“革命”时期 | 社会科学报

2017-05-12 赵勇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


教育本身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变革的时期,所以教育也应进入“革命”时期。


不久前,美国堪萨斯大学赵勇教授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未来教育专家讲坛”上发表演讲。他指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更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这有待于教育范式的改变。


原文:《教育范式也应进入“革命”时期

作者: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 赵勇


改变教育:发挥人的独特性和价值


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便是人的独特性、独立性。传统教育需要整齐的分布,给孩子取长补短。实际上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是机器,如果真能够预测什么是孩子成功的标准,知道什么能让所有人成功,那么就可以培养出机器。但是,人与机器不一样,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让每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人越独特,越不可复制,就越有价值。



独特性的价值在哪里呢?如果说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那么,这扇窗是怎么开的?这就在于技术的演变。现在技术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和进步。技术越发达,人类的生产力就会进一步提高,就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劳作。正如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之后,人们逐渐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其基本概念是正确的。农耕社会和早期工业社会主要是满足生存的需求,之后满足更高的需求,例如情感、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所消费的产品是不一样的。我称之为人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最大的特点是个性化。个性化的需求就需要个性化的产品。如果能够做出个性化的产品,不管是人还是企业就能产生很大的改变。总之,现在社会发达,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孩子也要个性化,能够有创造力。后天的教育给每个人营造了独特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变得独特。而传统教育往往不容许独特,家长也不让独特。


思想的转变:从就业到创业


孩子独特了,新的社会景观就会出现。而这需要转变人们的思想,即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现在的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多自我创造工作的机会,而传统教育往往让孩子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实在美国,大约5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真正愿意创业的不到5%。对于很多人来说,缺乏这样一种理念和想法:你学这么多,全世界有多少创业机会,你为什么就不想为别人创造机会,总是在想谁给你创造机会? 



所谓找工作,就是从就业到创业的改变。这样就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当然必须要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独特的能力去为别人创造价值,这就是创业。当然,这也会有很大的风险,要为别人创造价值,自己就必须独特,如果不独特很快就会被取代。我特别支持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许多大学生创业失败了,就是因为没有创新性。这些创业者都是走简单模仿的道路,没有逼着自己去创新。因此,有了创业还必须有创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就创新精神而言,人们往往认为是需要培养的。这是传统教育的思路,即凡事都得教,教你去创新。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每个人其实都有创造力,创造是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但很多教育是在减少甚至扼杀创造力,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创造力的效率很低,创造力就是瞎想。有研究表明,在美国,98%的5岁孩子创造力可以达到天才级的水平。孩子从4年级开始是创造力下滑的阶段。为什么呢?因为变成“好学生”了,按时交作业,作业很工整,上课不讲话,听老师的话。对学生作出很多要求,往往并不鼓励有创造力。


重新假设:“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实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如果要找不同之处的话,那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孩子“教”得少,甚至从小不“教”,而中国孩子“教”得越多就越不好奇。研究表明,10岁的时候只有32%的人维持创新的能力,15岁有10%的人维持创新的能力。现在很多中国家长羡慕美国教育,觉得美国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其实并非如此,美国在培养创造力方面教得不比中国好,只是没有遏制而已。这里我要再次强调的是,不要认为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其实创造力是他们天生具有的能力。

  


前面讲的独特性、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要怎么培养呢?传统的教育范式就是就业教育,先预测今后生活和工作需要什么能力,而且假定所有人都需要这种能力,假定所有人都学会了这种能力,假定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这种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描述今后需要具备的能力,每个人学习同样的东西,一起往前走。这种教育范式是上一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

  

现在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教育了,而是需要重新假设: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说要教什么,而是要帮助孩子发展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意味着不是假定孩子缺什么,而是看孩子有什么。这样,我们就把教育看作是创造机会的机会。所谓的课程和学习应该跟着学生走,而不应该跟着别人描绘的东西走。这一点事实上是许多人很难接受的,因为传统教育假定人必须具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按照当前的信息技术,所谓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大多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学到。只要学生有兴趣做一件事情,想学的东西都能学到。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充分发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教育环境的三个维度


在传统教育中,感兴趣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我在《就业?创业?》一书中曾讲到两个问题。一是今后学什么的问题,要靠学生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个性化;二是学生的自主权,在想学什么、谁来教等方面,学生有没有发言权。在墨尔本,有一所中学成为教育创新典范。这所学校换了一位新校长,新校长接管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学生:“你们想学什么,你们想在学校里干什么。”很多学生说想玩游戏、养动物,校长说这没问题。他们就开始做这个事,开游戏课,买动物,建动物馆,让孩子们玩这些。在这个学校里,只要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干扰别人,学校都答应。学生有自己的追求,而且自己管理自己。这个学校已经从最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人。

  


教育环境有三个维度。第一,社会维度,指的是社会环境规则。现在孩子在规则制定上究竟有没有发言权?有多少发言权?英国的夏山学校,学生可以制定规则,每周开会讨论法规。他们既是立法人,也是执法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规则没有发言权,只是被动遵守的话,他第一件事想干什么?那就是破坏规则。很多学校的学生就是如此。美国很多高中的毕业典礼都是老师在筹备,学生就想办法破坏它。后来我建议学生自己组织毕业典礼,结果学生们还怕老师破坏他们的筹备。第二,智力环境,包括教师、课程等在内的学习资源。学生对选什么样的老师,开什么样的课程,买什么样的图书有没有发言权?有的学校每年期末有一个“金点子计划”,学生可以提很多的建议,经过学生投票通过之后,学校必须执行。比如,学生要求上哪门课,经过学生投票同意后学校就得开课。第三,物理环境,比如学校的花园、电脑等。从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角度,我特别反对“一刀切”,比如一对一电脑、一对一Ipad等。这些需要一对一吗?一对一未必有好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学校生态方面,有没有学生可以自己改造的地方,能不能从大数据得出个人可操控的结果。毕竟现在信息技术最大的功能,就是个人可以自己操控,定制自己的环境。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育范式中,第一,学生要有声音,能够作主;第二,学生要有选择性。美国早期的教育有一点值得重视,即学生有很多浅尝辄止的东西,潜在机会很多。未来的教育有很多的资源,不应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积累,可以开阔眼界。


教育范式的演变


教育的演变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从单纯的“教”转变为支持学生个性化。否则教师将面临失业问题,因为仅仅传授知识将面临与机器的竞争。评判教师的两大传统标准,一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现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教师的知识量比不过它。二是教,即传授知识,现在优质的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学生随时可以看到微课等。在掌握知识和传授知识这两方面,机器基本上可以替代人。这时,教师要转变,转为职业咨询师、项目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这实际上是教学法的转变。很多时候是教师教得太多、太急,学生学得太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退后,让学生主动。为此,我提出以作品为导向的教育,它有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生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完成一个作品。作品可以是一首诗歌、一个产品、一项服务等,但它必须是真实的,学生要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就如前面讲到的独特性,怎么在别人身上找到价值,就是创业的基础。举个例子,有个教育项目,有两百多个学校的学生参加,有做肥皂的,有做机器人的,等等。关键的一点是,要求学生所做的作品不是用来玩的,必须有人买,作品做出来是用于解决别人的问题的。当学生从小就学会解决别人的问题、为别人服务的时候,也就是在用自己的能力来创新。可见,所谓的真实性就是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教育所要培养学生的正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显著,有些学生压抑、抑郁。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这么多的心理问题呢?今天,绝大部分孩子与社会脱离了,在学校里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从小明白怎样做是对周围的人有价值的,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要让孩子陷入顾影自怜的境地,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定要融入社会、解决问题。

  

第二,学生作品不仅要有真实性,而且必须有高质量。现在的孩子往往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追求卓越的习惯。真正的高要求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反复提炼、不断进步。在很多教育中,往往只给学生判断的机会,他们并没有修改的机会。就像学生交作业,拿到A或一百分就结束了。实际上,这样做是没有教育意义的。要让学生并且帮助其不断去修正,争取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可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教,而要不断地告诉学生怎么提高。比如学生做肥皂的例子,学生的肥皂怎么卖?凭什么卖出去?这就需要学生在创新的路上往前走,不断改变肥皂的形状等,进行个性化设计,为家庭定制专门的肥皂设计。

  

第三,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优势为基础,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传统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这一点,往往勤快、聪明的孩子做得多,懒的孩子就不做了,这样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其问题就在于学生们不是互补。真正的合作是互补,拿出自己的强项,并找出自己的弱项,并把它外包给别人,自己则把强项拿出来。比如在设计项目作品的时候,参与者中有的喜欢写作,有的喜欢实验,有的喜欢数学,那就给每个学生发挥强项展示优势的机会。

  

教育本身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出现,机器取代了很多职业,人类社会进入了变革的时期,所以,教育也应进入“革命”时期。如果我们不革命,只能越来越衰退。我们应该看到希望,学校正在演变,尤其是一部分学校已经改变。(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创新中心高思整理)


作者——赵勇

现任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兼商学院杰出教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及Mitchell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研究员。


曾担任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兼副院长、在线及全球教育中心主任,密歇根州立大学正教授、杰出教授,孔子学院院长以及中美优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教育国际化、网络学习环境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三十余部。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57期第5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